洲美↔淡水單車行

07-03-2011

最近一陣子工作的忙碌,假日只想在家休息,似乎已忘記汗水、陽光的滋味。信如的邀約,讓我有動力再次感受運動的暢快

未完成單車環島行之啟程

07-01-2009

沒有任何詳盡計畫,憑著一顆尋夢的心去環島。或許沒辦法完成,但我想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才會是這段旅程中最可貴的收穫。2009-07-01攝於住家前。

野柳國家風景區

07-01-2009

於環島第一天途中到野柳國家風景區。著名的女王頭果然是遊客的最愛。當天遇到韓國旅行團、中國旅行社,一大群人都搶著跟這顆女王頭拍照。地上有標示, 告訴你站什麼位置,在哪個地方拍角度才會像女王頭,還頗貼心的。

巧姐文定之喜

11-29-2009

巧慧姐成為大學同學中第一個成就終身大事的幸運兒。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自己朋友喜宴,穿著、禮金這一切對我來說很新鮮。著西裝到場的我雖然被虧太正式,但這種特殊場合中特別一點又何妨!畢業後同學們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中奮鬥,我想以後這種喜宴場合會是另一種同學會的形式吧!恭喜巧慧姐,祝妳百年好合、早生貴子!

巧克力戰爭的圖像

《巧克力戰爭》此書寫實呈現校園黑暗面。校方高層利用義賣所得隱藏自己挪用公款的行為甚至結合校園幫派達成目的、校園幫派組織如何操縱學生、學生面對不合理要求的姑息行為…。可以想見此書在三十多年前的保守社會被視為禁書的原因。

主角傑瑞拒絕販賣巧克力的原因似乎並未說明,這反而讓讀者自由想像。我個人而言,就想到求學過程中班上總是會有少數勇於表達自己主張的同學。老師的要求不會照單全收,說是討價還價也好,他們總是勇於捍衛自己的權利。然而大部分的學生包含我在內,都是那種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的乖乖牌。如同故事中的學生般,課後要厚著臉皮挨家挨戶去販賣巧克力以達到老師的要求,卻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故事結尾也可以說非常生活化。沒有好人得到平反,壞人受到制裁的英雄式結局。傑瑞堅持自己的主張卻遭受全校師生的孤立;校園組織依舊與不肖老師保持友好關係而控制校園;募款資金也成功填平老師的不法行為,就如同生活周遭不斷發生的現象。

這也是本書讓人省思的一點。當你的行為是代表正義,但結果卻不是甜美的,如此,你還願意這樣做嗎?

至少,傑瑞自始至終都沒有加入巧克力義賣的活動,即便他受到孤立。得失之間孰輕孰重就各自判斷了。

歷史學家的圖像

矇懂無知的童年,覺得金庸小說不是武俠小說,而是歷史小說。一個真實在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故事情節巧妙與歷史銜接上,虛擬人物與史實人物交錯。當你覺得它是虛擬的故事,金庸卻又安排一個史實人物或歷史事件讓你覺得這是真的。金庸小說就是這樣引人入勝。

同樣的,歷史學家也讓我有同樣的感受。

卓九勒,這個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有名到一般人反而不知道他是個歷史上確切存在的人物。但他是以一個暴君的身分存在於歷史,而非民間流傳的吸血鬼。

如果卓九勒仍存於世上那會是何等狀況?

故事就是在這個荒謬的假設下展開。但作者不斷向讀者呈現史實紀錄,步步逼退讀者拒絕相信的想法。讀到最後,卓九勒的存在我也不敢嚴正斥絕。

整個小說情節安排略為平淡。不像時下小說重鹹重辣,閱讀過程給予讀者部份揮灑自由,可以從作者蜻蜓點水般文字中延伸想像。就連最後與卓九勒的對決也是沒有經歷太多死傷的狀況下結束。

這本書我並未完全產生共鳴,主要的原因是我對中世紀西亞的歷史所知缺乏,無法了解卓九勒生前與蘇丹的戰爭背景。然而本書還是重新描繪出新卓九勒形象。化身為吸血鬼的他,獵捕人類的目的並非復仇,而是為了幫他管理他的藏書。

如同書名般,歷史學家在本書中不僅是追查卓九勒下落的羅熙、保羅等人的身份,同時也是卓九勒自己存在於世上冀盼保有的身份。

這是一段曲折婉轉的故事。因為,我迷路了。

約好五點五十的聚餐,因為突發狀況,我先載龜在我家當米蟲的曾機八到士林夜市附近的漫畫店打發時間。安頓好後,看看時間,已經五點半左右了。本人近來已經鮮少騎著車在台北市區穿梭,認為20分鐘的車程應該能夠順利抵達南京東路二段。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當我悠哉騎車馳騁在承德路上準備要轉南京西路,自以為一路能夠順暢接到南京東路二段成功到達目的地的這個moment,我轉錯邊了。當然,這是我晚上回家看地圖時才發現的狀況。

周遭的風景漸漸變得不熟悉,我心理也感受到走錯路的可能性,就在我要回頭換邊騎的第二個moment,死胖子陳堃毓來電。接起這通電話是我昨天最大的敗筆,他跟我聊完後我就順便問他路怎麼騎。這個天才信誓旦旦的說要幫我問他爸媽,就我等他回電。傻傻在路邊等了五分鐘的我接起他的回電是我昨天第二敗筆。他啦里拉雜教我怎麼騎之後我就掛上電話繼續上路,誰知沿途上我看到一堆不應該出現的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等景點。拜託,我是要去參加聚餐而不是要晃景點阿!當我察覺不對禁時,又回電話問他怎麼路越來越怪。這個天才又說要我等五分鐘,他再去查查。

時間已過晚上六點半。

這時,我想是對路況比較熟,而且也有參加聚餐的貓王。先回電話跟小俐報告我迷路的糗事,再叫貓王教我怎麼走。嗯,果然順利到達聚餐地點了。

感動得要哭了。

隨然聚餐的人數不多,不過有小俐在就像參與人數十幾個人差不多。她跟太多人都有聯絡了,從她口中也得知了不少人的近況。有所感觸阿!過去年少輕狂的同學現在各自發展一片天。我這個死阿兵哥還在當米蟲。近十年消逝的消息在昨天約莫三個小時的時間獲知不少。

有空再來辦一次阿!找個麥當勞之類的不是很好嗎?省得我又迷路。(玩笑話不用理我)

PS.聚餐的重點不是我迷路這部份,但是沒辦法,我昨天誤信小人,害我多花那麼多時間在騎車上,篇幅過重於那部份也是無可厚非,請見諒。

還是童年的我 總是聽著課堂上老師說朋友很重要

會在往後人生中幫助你

當時就一昧接受如此說法

當然 我從來不否認朋友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只是朋友在生命中所佔比重對我似乎不是那麼大


這當然是我個人特例


即便與我再好的朋友我鮮少展現全部心情

總是有所保留 自己消化負面情緒

近年來才逐漸放膽向人敞開內心


過去的我 朋友的角色就是一同出門玩樂

一同前去上課 一同坐車回家 一同去運動

換言之 就是團體行動減少孤單

這是我以往認為朋友最大的功用

而我頗享受自己活動時間 所以朋友的重要似乎變得沒那麼重要


如此想法 在過去一兩個星期逐漸被推翻

過往同學 在社會上扮演各自角色

我才發現 因為過去朋友即同學

大家共同職業是學生 只是接受教育的角色

如今 大夥兒從校園早向社會

開始扮演授與角色


如此轉變

從校園才是我的地盤但整個社會都是我的地盤

從只能自在走在校園內到可以漫遊整個社會

想吃飯可以找開便當店的朋友

想買電腦可以找賣電腦的朋友

這種想法並非為了省下付出的金錢

而是種互相幫助

朋友能提供你濛懂領域的知識

避免你探知這領域所付出的額外花費


深入想想 我如此的想法是否也反映出教育的缺陷

我一直相信人各有所長

但是教育環境卻導致學生在學校只有成績好才能當授與角色

才能得到肯定

就以我近來聽到朋友們的消息為例

有朋友能夠賺很多金錢 過去在學校卻是個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現在不也成功扮演好他的社會角色

有朋友能夠過有質感的生活 享受工作也享受生活

過去在學校卻只是平庸的學生

現在的生活卻令人稱羨


朋友 真的很重要

尤其在邁入社會的現在我更有所體認

近來朋友的重逢也確實讓我心情非常雀躍

朋友的成長看到我的眼裡也為其開心

"過去愛惹事生非的XXX現在那麼有責任感"

"過去漫無目標的XXX現在這朝著自己的理想勇敢邁進"

每個人開始過各自的生活 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專長


或許

當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自己的不足

才能體會到朋友給予的支持是多麼的重要

朋友們 多希望能夠跟你們所有人再次建起堅定不移的友情

當兵苦悶的日子還是有好事發生。這個週末回家收到一封烤雞寄來的mail,有幾個小學同學到她的網誌留言。我到她的網誌留下我的聯絡方式,當天晚上便陸陸續續加了四個小學同學的MSN,馬上把一些本來就聯絡的同學也叫上線,就在MSN上開了一個小型同學會。


當年洲美國小六年甲班的小朋友們都長大了,唸書、當兵、工作,開始接受社會磨練。即便多年失聯,在MSN卻不至過於生澀,打屁、互虧也沒少過。不過從交談中可以清楚的感覺到大家對於同學會的期待,這大概是在這間特別的小學中培養出這樣堅定的友情吧!


從與烤雞吃飯開始,這個同學會的構想也超過半年。若是要從我跟豆花和蕭騰討論開始,那可能已經是五六年前就產生的想法。不過就在這個週末有了很大的進展,目前有辦法取得聯繫的大約有一半,加上一些大概知道他們身在何處的同學就逼近2/3。同學會似乎變成絕對可行,這大概要感謝無遠佛屆的網路。既然它的威力那麼大,那多來幾篇blog文章或許能夠增加那些失聯同學找到我們的機會。


除了小學同學外,藉由一個同為小學同學與國中同學的關係我也跟幾個國中同學聯絡上。雖然說國中三年的交情可能比不上小學的六年,但是懷念老朋友的心情卻是一樣的。想想也真慚愧,國中同學我竟然只有跟一個有聯絡。沒關係,可以從現在開始多牽起聯絡線。


這個週末又多約了很多飯局,來吧來吧,朋友們,約出來見個面聊聊天阿!同窗情誼的難得可不能就輕易斷了。

燦爛千陽的圖像

故事背景是在阿富汗連年戰爭下的社會狀況。女性社會地位的卑微使她們必須要忍受一切男性對他們不合理的對待。故事藉由兩位女性,瑪黎安與萊拉,反映阿富汗的社會。

瑪黎安是個哈拉密,也就是私生女。因為父親其他妻子的反對而與母親娜娜一同住在偏遠郊區。但小瑪黎安對社會階級還沒有深刻體認,只知道父親每次來見她總是如此親切,所以很期待每次與父親的相會。即便娜娜總是對她說父親的不是依然不改瑪黎安對父親的仰慕。但是瑪黎安堅持到父親家中參觀的舉動卻間接使得娜娜自殺,也徹底改變她的命運。

相較於瑪黎安,萊拉有個飽讀詩書的父親,願意保護她的玩伴兼戀人,即便母親精神狀況時好時壞,仍算是一個幸福的女孩。

兩個不同環境成長的女孩在命運之神安排下相遇了,以一種尷尬的情況相遇。瑪黎安救了萊拉,而萊拉卻成為了她丈夫的第二任妻子。兩女共事一夫使瑪黎安開始非常討厭萊拉,但隨著丈夫的施暴,彼此互相憐憫,甚至萊拉計畫逃離也把瑪黎安算在內。

這個故事反映阿富汗在戰爭社會下現況,生活貧困、婦女地位低落,婦女甚至不能在沒有男性陪同下出遠門。這是我們身處政局相對安定,至少幾乎沒有戰爭、自由風氣盛行的台灣很難想像的。阿富汗婦女只有兩種選擇,恰好就是書中兩位主角。安分任由丈夫控制的瑪黎安或是積極抵抗社會階級的萊拉。然而,悲劇就是如此,安分守己之人犧牲換得反抗社會階級之人的幸福。這結果真的是令人難以理解,如果自己身處於一個困苦的環境下,是該安分的接受一切還是奮不顧身抵抗呢?